来源:菏泽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 来源作者: 来源时间:2016-05-15编辑人:文宣 发布时间:2016-05-15 16:22:02 浏览次数:
所属市区: | 菏泽市,牡丹区 |
---|
菏泽市地方戏曲传承研究院创作演出的山东梆子大型现代戏《南下》,讲述的是关于一个特殊人群的故事——南下干部。
解放战争后期,为了支援南方新解放区建设,巩固新生政权,中共中央决定, 从各省抽调地方党政干部随军南下。山东解放区积极响应党中央号召,先后选派10万名地方干部加入南下大军。当年,10万南下干部为国家、舍小家,飘篷万里,把一生的热血和智慧都浇灌在了江南那片炽热的土地上,融汇在了新中国成长的金色史册中。
如今,“南下干部”已成为一个特殊的历史名词,这一杰出的英雄群体和人民解放战争的烽火硝烟密切关联。10万地方干部南下充分体现了山东地方党组织的奉献意识和全局观念,展现了齐鲁儿女志在四方的革命豪情,记载了山东人民在全国解放历程中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虽然“南下干部”这一群体正逐渐淡出历史舞台,但是,那段辉煌的革命历史不应该被遗忘,这个特殊的历史群体值得世人永远铭记和颂扬。
南下干部积极响应党中央号召,告别年迈的爹娘,别妻离子, 离开挚爱的家乡和熟悉的工作岗位,到远隔千山万水的新解放区开展工作,在新的“战场”上为新中国政权的创立和巩固,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南下其实代表着一种精神,这种精神就是华夏民族无私无畏的奉献精神和牺牲精神。这种精神对于激励广大干部群众进一步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密切党与群众的血肉联系,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高度契合。因此,该剧的创作排演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该剧的创作初衷主要是受南下精神的感召, 其次是目前国内还没有关于南下干部题材的舞台艺术作品,该剧的上演可以弥补此类题材的缺失,因此,菏泽市决定用戏曲艺术的形式来讴歌这一革命壮举,创作生产一部反映时代主旋律和时代精神的艺术作品,把南下干部的形象, 生动、鲜明地立上舞台,呈现给观众,通过舞台艺术真实的还原那段波澜壮阔、激动人心的革命历史。
山东梆子现代戏《南下》,讲述的主要人物是山东南下干部,而菏泽市创作的剧种正是具有浓郁地域特色的“山东梆子”。山东梆子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其高昂激越的艺术风格,对剧中南下干部形象的塑造、性格的刻画起到很好的烘托作用。该剧全面展现了山东梆子的表演特色,唱念做打俱全,用山东代表剧种之一山东梆子塑造南下人物形象,对于宣传齐鲁红色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该剧以小见大,用朴实的笔触,从一个普通南下干部的视角,重新诠释了10万山东干部南下的重大历史意义。与其他“干部剧”相比,本剧人物更鲜活,情感更真实,尤其是剧中人对革命信仰的坚持和对故土亲人的思念等情感冲突,充分展示了南下干部的内心世界和人格魅力,相信不论是普通观众,还是党员干部,都能从中得到思想情感和艺术感知上的满足。在此基础上,剧本叙事结构紧凑、故事情节悬念跌宕、情节扣人心弦,时代感强,具有很强的观赏性。本剧戏曲行当齐全,戏曲表现形式丰富,充分发挥了戏曲艺术的特点,对传播戏曲文化,发挥戏曲潜移默化、沁润心灵的特点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剧目音乐保留了山东梆子剧种高亢质朴、地方色彩浓厚的风格,同时吸收了鲁西南民歌的音乐元素,二者有机地结合、交融在一起,增强了抒情细腻的音乐色彩,提高丰富了该剧音乐的表现力,使得该剧的音乐新颖而又流畅,富有时代感,具有鲜明的个性和地域风格。
山东梆子现代戏《南下》,自2014年初通过认真考查开始课题立项,并开始对剧本进行初步构思和创作。在《南下》创作过程中,菏泽市坚持艺术创作规律,重点做好选题策划和剧本加工提升等关键环节。菏泽市聘请国家一级编剧、文华剧作奖获得者韩枫执笔创作剧本,并组织创作人员到贵州采风,参观冀鲁豫边区纪念馆,重温革命历史,激发创作热情。
2014年底,《南下》一剧的剧本初稿写作完毕;2015年1月,组织有关领导和专家在济南召开剧本座谈会。该剧中所揭示的主题思想和人物形象,得到了专家领导的一致肯定,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有针对性、建设性的修改建议,剧作家韩枫先生此后开始剧本修改工作;2月,该剧的二稿修改工作完成,在全省组织知名剧作家、评论家及表演艺术家,再次展开剧本讨论会,就剧本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修改意见;3月,剧本三稿修改完毕,并通过专家评审,剧本基本定稿;同月,确定主创团队人员;7月初,《南下》进入排练场;7月底,剧目彩排合成;8月,剧目修改调整;8月下旬,剧目加工复排;9月10日在济南百花剧院汇报演出。
2015年7月,入选山东省舞台艺术重点选题2015年度创作作品
2015年10月,入选山东省第十届文化艺术节新创作优秀剧目展演
2015年11月,入选山东省舞台艺术精品工程2015—2016年度初选剧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