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文化资讯 > 理论前沿 >

来源:群众 来源作者: 来源时间:2018-07-11编辑人:文宣  发布时间:2018-07-11 20:43:00 浏览次数:

李程骅:新时代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根本遵循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站在时代和全局的高度,全面阐述了文化和文化建设的地位作用,深刻阐明了在新时代以什么样的立场和态度对待文化、用什么样的思路和举措发展文化、朝着什么样的方向和目标推进文化建设等重大问题,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提供了根本遵循。在新时代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新进程中坚定社会主义的文化自信,弘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促进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兴盛,加大文化体制改革的攻坚力度,实现文化建设高质量。

  一、以习近平新时代文化思想为统领,弘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精准把握新时代文化建设的定位和目标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在关于文化自信与文化建设的系列论述中,把坚定文化自信作为关乎国运兴衰、文化安全与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大问题来看待。他强调,“文明特别是思想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无论哪一个国家、哪一个民族,如果不珍惜自己的思想文化、丢掉了思想文化这个灵魂,这个国家、这个民族是立不起来的”,“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这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这种精神是凝心聚力的兴国之魂、强国之魂,爱国主义始终是中华民族坚强团结在一起的精神力量,改革创新始终是鞭策我们在改革开放中与时俱进的精神力量”。在十九大报告中,他对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进行了庄严宣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立足当代中国现实,集合当今时代条件,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推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这些重要论述,为再造中华文化的新辉煌提供了战略指引。我们要始终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人心,如期建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任何国家和民族都不能割断文化传统,但每个时代又都有属于这个时代的文化内涵。只有以富有时代精神的文化理想、文化自觉来观照历史文化资源,才能使之永葆活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是当代中国发展的突出优势,对延续和发展中华文明、促进人类文明进步发挥着重要作用。中国人民在长期奋斗中培育、集成、发展起来的伟大民族精神——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伟大梦想精神,为中国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要体现在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中,正确处理“守”和“变”、“中”和“外”的关系,做到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不忘本来,就是要在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基础上推陈出新、古为今用,即结合时代要求对其内涵和形式进行拓展和完善,赋予其时代内涵,来展现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和时代价值。同时,要倍加珍惜利用好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创造的革命文化、丰富的革命文化资源,更好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吸收外来,就是以开放包容自信的心态,以更加宽广的胸怀,与世界先进文化、文明对话,吸收优秀的人类文明成果,进一步增强中华文化的影响力。世界近现代史上的大国崛起,主要是思想文化的进步、经济的强盛、体制的创新以及寻找到一条适合自己国家发展的道路。越是自信,越能够以积极的态度对待外来文化,在同外来文化的互动交流中丰富发展自己的文化。面向未来,则是要在新全球化的大势和世界文明秩序重构中来把握我国文化发展前景,展示新优势、创造新天地,在实践创造中进行新的文化创造,实现文化发展的新跨越,为世界文化的发展作出中华文化的新贡献。在这个长期的进程中,必须进一步突出文化自信的重要地位和本质要求,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认识把握,使之成为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奋勇前进的精神力量。

  二、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运用体制机制的系统化保障,建立全社会高度认同、影响未来的现代文化价值体系

  价值观是文化最深层的内核。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只有持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力传承和延续中华民族思想精髓、精神基因、文化血脉,才能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使中华民族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实践表明,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才能推进社会主义事业的前进。但是,经济增长到了一定程度,其改善人民生活的边际效应会逐步递减,解决社会问题的能力也随之降低,这就需要文化建设来支撑,推进经济、社会、政治、文化和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全面发展。进入新时代,必须坚定自觉地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定盘星、度量衡,贯彻到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过程、各方面。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要靠思想教育、实践养成,而且要用体制机制来保障”,“要发挥政策导向作用,使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方方面面政策,都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转化为刚性约束力的法律规定,用法律来推动核心价值建设”。贯彻落实这些要求,必须强化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把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各方面,转化为人们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要充分发挥好家庭在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方面的作用,从根本上促进形成爱国爱家、相亲相爱、崇德向善、共建共享的社会主义家庭文明新风尚。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还必须主动应对对外开放日益扩大、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的严峻形势,系统建构面向世界的开放的现代文化价值体系,把中华传统美德、人文精神与开放互鉴、以法治国、信守契约、共建共享等现代国家治理精神有效结合起来,激发人们的创新激情和社会创造力,为中国的现代化发展注入强劲的动能,不断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和文化凝聚力,让全世界来共享中国的文化和国家治理经验,建立起全球广为接受的现代国家治理理念和文化价值体系。

  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价值体系的构建与推广来看,无论从思想层面还是行为层面,都应树立更高的目标和追求,提供高质量的精神文化产品与服务。根据我国未来发展的战略安排,必须统筹设计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阶段性任务,对2035年、2050年的文化建设目标,在有了总体把握的前提下,对一些关键指标进行测算,参照发达国家的现代化进程,制定出具体的策略和措施,比如体现“社会文明达到新的高度”的人的现代化的体系支撑、全体人民享受的公共文化服务水平等。

  三、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追求与导向,在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社会的全面进步

  没有充实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就不可能有真正幸福的美好生活。对美好生活的衡量,文化是一个重要尺度,也是一个显著标志。进入新时代,只有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才能更好适应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才能更为充分地保障基本文化权益,才能让人民群众获得更充实的幸福感。

  满足人民群众这种更高层次、更高水平的需要,关键是要通过全面深化改革,提升文化建设的质量,提高优质文化产品的供给能力。经过改革开放以来的不断发展,我国社会生产力、综合国力、人民生活水平实现了历史性跨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加强烈,人民群众的需要呈现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特点。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的全面进步,必须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更高的发展层次,让“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开放出更加灿烂的人类文明之花。因此,要进一步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做好以人民为主体的文化惠民工程,形成以满足人民需求为导向的精神文化服务体系,把为民、惠民、育民的行动贯穿精神文明创建全过程,推出更多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为人民提供更加优质的精神食粮。

  文化可以在春风化雨中滋润人的心田,供给精神正能量,在很多方面发挥难以替代的作用。一个社会的发展,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必须同步推进,一旦出现脱节、错位,就会引发社会危机。因此,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文化建设不仅不能慢半拍,还要先行一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统一、文化发展与精神升华的一致。只有把文化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不断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才能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的全面进步。而这一切,都必须在全面深化改革中去推进、去实现,有效提高人民思想觉悟、道德水准、文明素养,提高全社会的文明程度。我国从基本现代化到建成现代化强国,要经历“两个15年”即长达30年的周期。在这个较长周期中,在保持稳定的高质量经济发展的同时,文化建设与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水平的提高,将发挥关键性的引领作用。其中的全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将集中体现为马克思强调的“人的全面发展”,即人的现代化问题。

  四、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完善文化管理体制,促进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提升全社会的文化创新创造活力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一项非常困难而长期的任务。我们要按照“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以及现代化新征程“两步走”的战略安排,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把握好我国现代化的战略机遇期,牢牢抓住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推进文化建设领域的深化改革,如期完成阶段性的发展目标,把美好的发展蓝图变成现实。在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对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作出了重要部署。他强调:“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加快构建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体制机制。”在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上,要“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丰富群众性文化活动”。在文化产业的发展上,要“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创新生产经营机制,完善文化经济政策,培育新型文化业态”。进入新时代,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关键要在提升优质精神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上下功夫。要通过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的文化体制改革,构建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统一的文化建设体制机制,让一切文化创造源泉充分涌流。要根据全面小康和基本现代化的要求,提升城市与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标准,在满足好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同时,努力满足公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在现代文化产业发展上,要突出融合发展的理念,大力培育新型文化业态,支持数字文化产业发展,通过创意产业体系的构建,促进文化与科技、信息、金融、旅游的融合。要超前把握互联网时代的文化生产与文化消费的的新趋势、新模式和新动能,为中小文化企业的成长壮大提供创新的土壤,促进文化产业持续健康发展。要加大支持对外文化贸易的力度,让更多体现中华文化特色、具有较强竞争力的文化产品走向国际市场,着力提高产品、产业的文化附加值,推出一大批叫响全球的文化产品与服务品牌。

  进入新时代,文化建设要承担起新的使命,展示文化创造的新成果,即在实践创造中进行文化创造、在历史进步中实现文化进步。由此,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进程中,要注重营造有利于创新创造的文化环境,培育生生不息的文化创造主体,激发全社会文化创造的活力。认清互联网时代的文化产品生产与传播的新模式、新特点,要把“文化+”与“互联网+”的优势结合起来,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上下功夫,让文化产业与文化事业形成文化创新的价值链,引导文化资源向优势行业、优势企业集聚,孵化出一批具有市场竞争力的文化企业。要重点围绕高质量发展的目标要求,结合新时代文化生产的特点,精准设计文化产业的政策支持体系,切实解决文化产业成长性不够的问题。要建立文化建设高质量的评价体系,包括建立高质量的指标体系、标准体系、统计体系、绩效评价体系、政绩考核体系以及相应的工作督查机制,形成高质量的闭环管理系统,加快提升文化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您是第8304646位访客

版权所有:28365365.com备用维护更新:28365365.com备用办公室技术支持:山东大众信息产业有限公司

地  址:济南市和平路59号电  话:86568871邮  编:250000ICP备案:鲁ICP备09042281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