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文化资讯 > 社论评论 >

来源:《中国文化报》 来源作者:曾 婕 来源时间:2018-07-24编辑人:文宣  发布时间:2018-07-24 20:36:00 浏览次数:

中国文化报:坚定中国舞蹈的文化自信

  古典舞和民族民间舞作品所呈现出来的艺术品质,是7月18日第十二届全国舞蹈展演研讨会热议的话题。北京舞蹈学院原院长吕艺生指出,“这让我们进一步坚定了中国舞蹈的文化自信”。

  古典舞回归古典美学原点

  第十二届全国舞蹈展演第四场优秀舞蹈节目展中的古典舞作品,给评审专家和现场观众带来了惊喜。“古典舞的数量占据了本场展演的半壁江山,而且也不乏让人眼前一亮的好作品。”吕艺生将本场古典舞作品的选材概括为“两朵云”(《行云赋》《水云行》)、“一只雁”(《雁丘词》)、“一片林”(《越女凌风》于林中练剑)、“两个春”(《咏春赞》《春江花月夜》),认为这是中国古典舞创作有意无意向中国古典美学原点的回归,“中国艺术的根源是天人合一,是要象中取意,得意忘象,得象忘言。”这一中国古典美学所寻求的表现宇宙生命的造化自然与气象万千,正是中国古典舞形象创造和探索的无穷之境。

  中国东方演艺集团一级编导周莉亚在评价作品《咏春赞》时,分享了她关于古典舞创作究竟是取其“形”,还是取其“意”的思考,期望该作品可以“观物取象”,不止于发展元素,还要“通过媒介抵达编导和演员的心境”。在评价《春江花月夜》时,她指出该作品的缺点在于“只看到密集的动作和舞者一直在跳舞”,缺少意境。云南省“音乐与舞蹈学”舞蹈学科带头人徐梅在评价《越女凌风》时指出,该作品“没有禁锢于具体的人或事,给予舞蹈充分的空间,在表演上人剑合一、韵味无穷,但目前的节奏过‘平’,如果可以由松弛的身体铺垫至最后的抛帽设计,将会使得古典舞的精气神得到更加充分的彰显”。

  《北京青年报》资深文化记者伦兵在评论《雁丘词》时认为,该作品在诗人和《雁丘词》之间寻找契合点,这是编导的探索,但同时也导致了舞蹈的表意不明:“究竟是要表现诗人的创作状态,还是诗作中‘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的经典名句?”就舞者的表演而言,身体的技术能力之外,还需要注重对于诗人气质的理解。关于双人舞《华容道》,吕艺生一针见血地指出该作品的问题在于“只是落在形式,然而关公的大仁大义才是中国人自古供奉他的原因”,作品缺少对这一人物形象核心精神要义的刻画。

  民族民间舞的生命力依旧

  云南省舞蹈家协会副主席王佳敏认为,第四场优秀舞蹈节目展中的民族民间舞蹈作品,充分证明了“民间舞蹈依然有着旺盛的生命力”。中国艺术研究院舞蹈研究所研究员茅慧在评价群舞《山之子》时指出,该作品“充满了强烈的阳刚之气”,是“舞动的荷尔蒙”。独舞《冈根扎鲁》中那种流淌于身体并且倾注而出的自信、洒脱、陶醉,“正是一个舞蹈家所应当追求的境界”。

  关于民族民间舞蹈普遍存在的民族属性不清的问题,专家们表达了自己的忧虑。“哈尼族和佤族的小伙儿不仅发型、服装相似,身体姿态的呈现也有一定的相似。”茅慧说。中国舞蹈家协会主席冯双白认为,群舞《梦宣》的创作,对于保持民族文化的差异性不无启发。“《梦宣》挖掘了藏族女性的典雅之美,使其在藏族舞蹈创作中与众不同”。中国舞蹈家协会副主席山翀评价该作品“有意境和带入感”,而这正是编导常年深入西藏当地生活、扎根人民的创作结晶。

  关于生活真实与艺术真实的融合,中国少数民族舞蹈学会专家委员会副主任马文静认为,双人舞《斗》不仅民族属性鲜明,而且把斗鸡作拟人化的艺术处理,形象鲜明,充满了生活情趣。王佳敏则指出,《乡音》中“撩大裤腿”的设计不符合生活逻辑,反倒破坏了舞蹈的质朴和美感:“去河边洗衣服能穿着这么大裤腿的裤子吗?即便是也要卷起来,撩大裤腿本身就和洗衣的设计有矛盾。”

  寻找新的舞蹈音乐表达方式

  “音乐的好坏决定作品的整体品相,年轻编导一定要加强音乐修养,学会辨别音乐的好坏。”中国歌剧舞剧院一级作曲温中甲认为,应该鼓励年轻编导与作曲家进行合作和创新,“一起寻找新的舞蹈音乐表达方式。”比如三人舞《海阳有个王大娘》就在这方面做了有益尝试,“通过人声录制较好地表现了王大娘的内心活动。”与此同时,他还呼吁,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可以进行现场伴奏,“乐舞一体才是对艺术本体的回归。”伦兵认为,双人舞《斗》中,“舞蹈和苗鼓演奏、歌手演唱完美融合。”这带给我们不少启示:编导对音乐的把握一定要非常准确,才能避免音乐、舞蹈“两张皮”的问题;演员也要对音乐有较深的理解,才能表现出音乐化的舞蹈,而不仅仅是肢体动作。

您是第8304646位访客

版权所有:28365365.com备用维护更新:28365365.com备用办公室技术支持:山东大众信息产业有限公司

地  址:济南市和平路59号电  话:86568871邮  编:250000ICP备案:鲁ICP备09042281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