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28365365.com备用艺术处 来源作者: 来源时间:2015-08-18编辑人:文沁  发布时间:2015-08-18 11:09:00 浏览次数:

张积强:推进理论研究和戏曲创作 推动戏曲事业继承与创新

  全国戏曲工作座谈会和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若干政策》文件从戏曲的保护与传承、支持剧本创作、支持戏曲演出、改善戏曲工作条件、支持戏曲院团发展、完善戏曲人才培养机制、加大戏曲宣传和普及等方面对我国戏曲传承发展中面临的问题以及取得的经验进行了总结。将戏曲保护的工作层面扩大到戏曲的全部艺术遗产及其传承个体与团体,这是通观中国戏曲发展的实际诉求,进行的全面、深入、细致的统筹安排,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特别是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进一步推动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重要举措。

  一直以来,省文化厅高度重视地方戏曲保护工作,为更好地传承、研究地方戏曲,为其发展繁荣提供坚强的理论支持,省文化厅战略性的组建了省艺术研究院,使其和省戏剧创作室一起,作为省直艺术科研创作机构,主动担负起传承保护戏曲的历史责任。两家单位紧紧围绕厅党组中心工作,从关门搞学术,到开门做普及,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学术服务社会,不断探索符合自身发展实际的戏曲传承保护发展之路。

  一、实施“齐鲁文化传承传播工程”,探索传承保护发展戏曲的新路径

  戏曲的传承与发展问题,是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传承的关键,也是省艺术研究院一直以来的重要工作。

  省艺术研究院高度重视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别是戏曲文化,不断探索传承保护地方戏曲的道路。建院伊始,即启动了“齐鲁文化传承传播工程”,与菏泽市地方戏曲传承研究院正式签署了“大弦子戏保护传承合作协议”。经过一年的艰苦努力,今年4月18日我院“更名建院”一周年之际,大弦子项目成果集正式发行。这一成果集是国内首开先河的集理论研究、剧目创作、纪录片拍摄三位一体的科研成果,由大弦子戏传统剧目《两架山》、纪录片《扯不断的大弦子》、研究成果《地方戏曲濒危剧种的保护与传承模式研究——大弦子戏在山东的重生之路》三部分组成。大弦子《两架山》首创省直艺术科研机构与地方戏曲院团联合对濒危地方戏曲剧种进行保护的新模式,让“依团代传”落到了实处,让有着四百年历史的大弦子戏剧种在消失了四十多年后重新在山东戏曲百花园中吐蕾绽放,使得一个剧种获得了新生;大型纪录片《扯不断的大弦子》是我院克服重重困难,联合山东卫视摄制团队,历经半年多拍摄完成的、山东首部以地方戏曲为切入点的大型文化纪录片。该纪录片在山东卫视和地面频道播出后,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强烈反响,网络播放的点击率已经突破10万次;研究成果《地方戏曲濒危剧种的保护与传承模式研究——大弦子戏在山东的重生之路》以详尽的调查研究作为学术支撑,考察还原菏泽市大弦子戏“依团代传”运作模式并加以理论化。这一创新保护传承模式理论的提出,对其他濒危剧种的保护与传承工作具有极强的示范意义,被专家誉为濒危地方戏曲保护传承的“山东模式”。成果集发行后,不仅被我省各大高校和公共图书馆收藏,全国其他省市的艺术研究机构和文艺院团也纷纷来电索取,要求学习、借鉴山东的做法和经验。可以说,“齐鲁文化传承传播工程”已经在全国的地方戏曲保护工作中走在了前列。

  此外,作为“齐鲁文化传承传播工程”的一项常态工作,省艺术研究院进一步加强了山东地方戏曲“音配像”工作的力度。上个月27日至28日,淄博“五音戏”项目进行了第一阶段录影,以“鲜樱桃”邓洪山先生的唱段为重点,邀请霍俊萍、吕凤琴、曹培菊等五音戏代表人物,为其还原影像资料。使得山东代表性的地方戏曲实现了珍贵音频资料的视觉性转化,实现了老艺术家与当代传承性代表人物跨越时空的融合、交流,不仅完成了抢救、传留和振兴山东地方戏曲艺术的任务,贯彻落实了徐向红厅长“要继续做好艺术文献资料的发掘整理工作,对院藏艺术文献资料进行抢救整理研究,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将传统文化艺术保护好、传播好”的指示精神,同时也为新一代表演人才提供了难得学习机会。

  今年,我院还参与了山东教育电视台戏曲电视栏目《看大戏》的拍摄工作,积极为其提供科研力量和技术人员,对传播地方戏曲给予支持。该项目已经完成了第一期的制作;本着“真实性、整体性、传承性”的保护原则和“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指导方针,在立足现实、循序渐进、对我省现有传统戏剧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普查的基础上,省艺术研究院研究制定了具有针对性、可操作性、科学性的《山东省传统戏剧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标准》,从而进一步使我省的戏曲得到有效保护、良好传承和合理利用;充分发挥我院强大的科研实力和雄厚的专家底蕴,发扬地方戏曲研究的传统优势,调集科研力量,参与由省戏剧家协会发起、山东省科技厅立项的《山东戏曲通论汇编》重点科研项目,为地方戏剧传承保护提供理论支撑。

  二、坚持理论联系实践,努力创作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戏曲作品

  2014年,潍坊高密准备将现代茂腔大戏《红高粱》搬上舞台,但受限于主创人员力量不足,难以实施。面对众多困难,我院果断伸出援手,派出了编剧、导演、舞美、灯光等专业人员,并外请音乐设计,赴高密进行了为期几个月的辛苦排练,帮助其成功首演。今年,我院主创队伍又再次赴高密对茂腔《红高粱》进行全方位的二度提升,助其实现在潍坊大剧院的演出。演出受到当地政府和群众的极大好评,表示该戏在省艺术研究院的大力支撑下,艺术水准登上新台阶。下一步,我院还将邀请茂腔《红高粱》来济南演出,进一步扩大地方戏曲的社会影响力,同时跟进科研理论队伍,进一步对茂腔进行学术梳理和理论总结。该项目的实施,使茂腔这一小剧种做出了大文章,对其传承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同样是在2014年,鉴于我院在地方戏曲四平调研究方面的深厚学术积累和优秀专业人才,我院和金乡县文化馆决定通过排演一场舞台剧的形式,对四平调历史发展沿革做清晰展示。立项之后半年多的时间里,我院多次派专家到金乡进行实地指导,对整场演出的创意主旨、节目安排、舞美、灯光、服饰等提供了强有力的智力支持。由于我院的工作介入,四平调得以引起当地党委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对其进行了抢救性保护和创新性传承,撤消了三十年的金乡县四平调剧团也在今年5月恢复重建。6月14日晚,在我院和金乡县的共同努力下,“蝶变之路——从‘花鼓戏’到‘四平调’”演出活动在济南东柳戏院举行,将四平调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以剧目展演的方式,完整的呈现在舞台上,以严谨的学术性与高度的艺术观赏性,吸引了观众和学界的目光,为四平调这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营造出良好的社会氛围。

  这些创作演出活动均引发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多家媒体对活动情况进行了报道,《中国文化报》、《大众日报》、山东卫视等新闻媒体均大篇幅进行了全方位报道。

  三、对促进我省戏曲发展的几点建议

  一是加大对戏曲的投入。加大对戏曲的资助,不仅体现了政府在戏曲振兴发展方面的主导地位,也将更有力地促进中华民族核心价值观的传播,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近年来,我省通过4+1工程大大增加了对戏曲的投入并取得了很多的效果。这些投入都是对戏曲创作方面的投入,下一步,建议省里加大对戏曲科研的投入,将我院“齐鲁文化传承传播工程”纳入财政专项;将纪录我省戏曲老艺术家艺术成就的纪录片项目“齐鲁人民艺术家”和宣传我省“梅花奖”得主艺术成就的纪录片项目“齐鲁梅林花盛开”的拍摄工作也纳入财政专项。

  二是加强戏曲的史料整理及理论研究。在加大剧目创作和人才培养力度的同时,要支持各地根据实际情况,深入研究和总结本地区戏曲艺术的本质特征、历史内涵、呈现形态、文化价值、表演体系等,以深入的理论研究和艺术评论促进戏曲艺术在当代的弘扬和发展。

  总之,在此情况之下,戏剧理论工作者和创作者感到这不仅是戏曲事业发展的大好局面,更是理论工作者和创作者应该不断努力,大有可为的大好机遇。我们将认真推进理论研究和戏曲创作,推动戏曲事业的继承与创新,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及全国戏曲工作座谈会精神,继续锐意进取,开拓创新,使各项工作在现有基础上有新的发展,为繁荣和发展我国戏曲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您是第8304646位访客

版权所有:28365365.com备用维护更新:28365365.com备用办公室技术支持:山东大众信息产业有限公司

地  址:济南市和平路59号电  话:86568871邮  编:250000ICP备案:鲁ICP备09042281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