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来源作者: 来源时间:2013-03-25编辑人:文宣 发布时间:2013-03-25 23:26:30 浏览次数:
山东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特别是西周时期齐、鲁等封国建立以后,齐鲁文化得以空前兴盛发达。孔子以后,山东文化名人灿若星河。大军事家、被尊为武圣的孙武,墨家的创始人墨翟,大书法家王羲之,大画家张择端,大文学家刘勰、李清照、辛弃疾、蒲松龄、孔尚任等,他们的不朽著述,充实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宝库,为炎黄子孙所景仰,影响遍及海内外。山东的戏曲艺术,历史悠久,品类繁多。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域内就有优伶出现。被戏剧界称为“南昆北弋东柳西梆”四大古老剧种之一的“东柳”,即为流行山东已达500余年的“柳子戏”。山东的说唱艺术向有“曲山书海”之美誉。齐鲁礼乐为中国古老音乐舞蹈之精品,《诗经》中的“齐风”“曹风”、“鲁颂”,记述了山东古老歌乐之风采。山东民间广为流传的鼓子秧歌、胶州秧歌、海阳秧歌,统称为“山东三大秧歌”,在汉族舞蹈中占有重要地位。民间美术方面,以造型夸张、对比强烈而著称的潍县杨家埠木版年画,是中国三大民间年画之一。山东的杂技艺术源远流长,因而山东被称为“杂技之乡”。济南无影山出土的西汉杂技陶俑和沂南等地出土的汉代画像石刻,对山东古老的杂技艺术有着生动的表现和描绘。山东光辉的文化传统和精湛璀璨的艺术珍宝,体现了山东人民高度的创造精神、辛勤的劳动、卓越的艺术才能,在中华民族绚丽的历史画卷和多姿多彩的艺术画廊中占有重要地位。
1840年的中英鸦片战争,是中国由封建社会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转折。这个时期的山东文化,明显地打上了反帝反封建的烙印。歌曲《工友们大家起来》,反映了在新文化影响下经济比较发达的青岛、烟台等城市产业工人的心声。19世纪50年代,歌颂太平天国起义的歌曲《洪秀全起义》、《长毛来到曹州府》等,表达了广大农民的心愿。更加值得重视,代表这一历史时期特点的,是一批先进知识分子的醒悟和他们在新文化方面的业绩。1918年夏季,在北京求学的山东学子傅斯年、杨振声等组织传播新文化的学术团体“新潮社”,并于翌年创办《新潮》杂志。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的王尽美、邓恩铭等人,积极开展倡导民主和科学的新文化运动,进而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他们创办的《励新》、《山东劳动周刊》、《晨钟报》等报刊,是倡导新文化和传播马克思列宁主义的重要阵地。山东著名作家王统照1921年1月与中国现代文学大师茅盾等人在北京共同发起成立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个新文学团体--文学研究会,他们“为人生的文学”的主张,对中国新文学产生了深刻、广泛的影响。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左翼作家联盟于1930年3月在上海成立,山东有多名作家加入。1932年初,青岛成立“左联”小组,成为在中共青岛市委领导下的战斗力很强的革命文化团体,对山东的新文化运动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从20世纪20年代到30年代,山东的新文化运动呈蒸蒸日上的发展趋势。作家王统照、李广田、杨振声、臧克家、王亚平、吴伯箫、孟超、杜宇等均活跃于全国文坛,为世人所瞩目。客籍文艺界人士老舍、闻一多、萧红、萧军、胡也频、丁玲等,在山东工作和生活期间,颇多著述,在文坛负有盛名,他们的创作活动促进了山东文化艺术事业的发展。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济南、青岛等城市相继沦陷,不少知识分子、文化艺术界人士怀着抗日救国的热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队伍。许多知识分子、文化艺术界人士从各地来到山东抗日前线,战斗的需要和斗争的锻炼使他们迅速成长为革命文艺战士。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鲁中南、胶东、滨海、渤海、冀鲁豫边区等抗日根据地和解放战争时期的各解放区,集结了一大批忠于祖国和人民的优秀文艺工作者。这支队伍有很强的革命性和创造力,他们活跃在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各条战线,以文艺为武器,唤起民众与敌人进行艰苦卓绝的斗争,为夺取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1942年,毛泽东主席发表了《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活》,山东抗日根据地和解放区的文艺工作者在《讲话》精神的指引下,奔赴战场,深入农村,与人民群众相结合,反映新的生活、新的人物,创作出一大批小说、诗歌、报告文学、戏剧、音乐、曲艺、美术等影响广泛的作品,如小说《地覆天翻记》、《乌龟店》、《晴天》、《瞎老妈》、《一个空白村的变化》、《一支运粮队》,报告文学《南北岱崮保卫战》、《十勇士》、《保卫山东的英雄们》等。戏剧创作、演出活动尤为活跃,相继建立起几十支文工团队和数以万计的农村业余剧团、宣传队、秧歌队。其中活动时间长、影响大、实力雄厚的文工团队,有胶东的国防剧团、鲁中南的战士剧社、抗日军政大学一分校文工团、渤海的耀南剧团、鲁西北的抗战移动剧团等。他们创作、演出的有较大影响的剧目,有《过关》、《父老兄弟》、《一家人》、《铁牛和病鸭》、《一笔血债》、《十字街头》、《“圣战”的恩惠》、《喜酒》、《九尾狐》、《闯王进京》等。这些文艺团队锻炼、培养了一批优秀的编剧、导演、演员,为新中国建立后发展社会主义文化事业,造就准备了大批领导骨干和艺术骨干。同抗日根据地、解放区文艺战线欣欣向荣的景象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日本帝国主义和国民党统治的一些城市及地区,社会衰败,经济萧条,文化事业更是一片凋零,一些珍贵文物遭到破坏,许多文化设施年久失修而破败不堪,不少进步文化艺术工作者受到迫害,民间艺人流离失所,生活困顿,难以为继。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山东和全国一样进入了一个新的伟大历史时期。在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的领导下,经过40余年的努力,山东的各级文化管理机构逐步建立健全;山东的文学艺术创作日趋繁荣昌盛;各项文化设施初具规模;从省、市(地区)到县(市)、乡(镇)、村五级文化网络基本形成;群众文化、电影放映、艺术教育、文化市场有了很大的发展;一支由专业文化工作者为骨干,广大业余文化工作者为基的文化艺术队伍已经形成。全国解放初期,党和人民政府在百废待兴的情况下,投入很大的人力、物力、财力,采取得力措施,加强对文化工作的领导,对全省各项文化事业进行了一系列恢复、改造和建设工作。1950年10月,山东省人民政府教育厅改为文教厅,厅内设置文化处。1952年8月,成立了省文化行政管理机构--山东省人民政府文化事业管理局,后更名为山东省文化局、28365365.com备用,统管全省文化事业。与此同时,成立了美术工作室、戏曲工作组、音乐工作组等文艺创作机构。山东省各级文化行政管理部门在旧社会遗留下来的文化废墟上,兴办起各种文化设施和文化事业。首先在农村普遍建立和发展便于上山下乡为农民演出的流动电影放映队;在城市,将原有影剧院加以修缮并兴建新的影剧院,以反映新生活、新人物为思想内容的健康的国产片和译制片,取代内容反动、危害人们身心健康的影片。在“百花齐放,推陈出新”方针的指引下,对私营剧团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实行民主改革和艺术改革,对戏曲艺人进行培训,提高他们的思想觉悟和艺术水平,支持鼓励他们演新唱新,更好地为人民服务。组织发动戏曲艺术工作者对传统剧目进行发掘整理,并创作新剧目、新曲目。与此同时,山东省京剧团、话剧团、吕剧团适应形势需要相继成立,从而使全省戏剧战线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在美术方面,在组织各种反映新时代的美术创作的同时,对民间传统的美术进行改革创新,尤其是对潍县木版年画的改革创新,取得了显著成就。在音乐舞蹈方面,新的群众性的歌咏、舞蹈创作演出活动得到普及,不少优美的民间传统音乐、舞蹈经过发掘整理而发扬光大。城乡文化馆(站)、业余剧团、俱乐部的建设也在逐步进行,对推动中心任务的完成,活跃群众文化生活,起到了积极作用。
1950年2月,山东省文学艺术工作者联合会筹备委员会成立,1951年4月,召开代表大会,正式成立山东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以后又陆续建立了文学、戏剧、音乐、美术工作者等协会。省文联及各协会协助各级党委和政府组织全省的文艺创作,推动了全省文艺创作的发展。刘知侠的长篇小说《铁道游击队》,刘奇英根据王安友同名小说改编的吕剧《李二嫂改嫁》,在全国产生了广泛影响,受到广大读者和观众的欢迎,是这个时期的代表作。全省文化事业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欣欣向荣的景象。
1957年,反右派斗争中,一部分文化艺术工作者被错划为右派,一些文艺作品受到批判,一定程度上挫伤了文化工作者的创作积极性。1958年“大跃进”、“人民公社化”期间,群众性创作演出活动比较活跃,出现了一些基础较好的作品和文艺创作演唱人才。但“共产风”、“浮夸风”等“左”的思想影响下,一度脱离实际地提出过“人人写诗,人人作画”的要求和口号,违背了文化艺术发展的客观规律。1962年,通过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提出的“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全省文化事业特别是文艺创作进一步发展,尤其是新剧目的创作和演出取得了可喜的成就。其中多幕话剧《丰收之后》,独幕话剧《柜台》、《好榜样》,受到了中央文化部的奖励。京剧《奇袭白虎团》、《红嫂》,在京剧艺术表现现代生活方面作了有益的探索,在全国享有很高的声誉。通过学习和推广安丘县京剧团上山下乡的经验,在全省掀起了为工农兵大演现代戏的高潮。城乡俱乐部、业余剧团的创新、说新、唱新、演新、贴新(年画)活动蔚然成风。全省文化事业出现了繁荣的局面。
1966年5月至1976年10月的“文化大革命”期间,山东省文化局及各级文化行政管理机构被撤销;山东省文联及所属各协会被撤销;一些文艺单位被关闭或陷入瘫痪;有些文化设施遭到破坏或改做他用;不少珍贵图书、文物、档案、手稿受到损失;大批优秀文学作品、优秀剧目被封禁和批判;许多作家、艺术家和文艺工作者遭到迫害,有的身体致残甚至含冤死去。全省文化事业遭到严重破坏。
1976年10月,江青反革命集团被粉碎。1978年12月,中国共产党召开了第十一届三中全会,中国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时期,山东文化事业也进入了一个蓬勃发展的新阶段。28365365.com备用及各地文化行政管理部门,山东省文联、省作家协会和其他艺术家协会,得到了恢复、充实和健全。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得到恢复和发扬。随着经济建设的飞速发展和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政府对文化事业的投入逐年增加。1990年,全省文化事业经费为1978年的4.8倍。在体制上实行了国家、集体、个体一起办文化的新体制,改变了单纯依靠国家办文化的单一模式,增强了文化事业内部机制的活力。专业文化队伍更加精干,业余文化队伍更加壮大,文化设施更加完善,群众文化活动广泛开展,对外文化交流日益增多。
在文学创作方面,一支包括老、中、青在内的,以中青年为骨干的文学创作队伍已经形成。山东青年作家群的崛起,引起全国文坛的关注。小说、诗歌、散文、报告文学、影视文学等各种文体的创作都取得了丰收,多次在全国获奖。1989年,在中共山东省委和山东省人民政府举办的首届泰山文艺创作奖评奖中,有34部(篇)文学作品荣获奖励。文学评论也有长足进步。新创办文学期刊10余种,形成分别以发表中长篇小说、短篇小说、诗歌、评论为主的系列化格局。
在艺术创作演出方面,呈现百花齐放的景象。自1981年以来,全省先后举办了“泉城之秋”音乐会、山东“戏剧演出月”、“山东艺术节”及多种形式的文艺调演、会演、比赛活动,增强了竞争意识和精品意识,涌现出了一批优秀艺术作品和艺术人才,其中有些剧目在全国获奖。杂技艺术多次在国际比赛中荣获金奖,享誉海内外。全省现有艺术表演团体119个,其中吕剧团25个,京剧团21个。省级艺术表演团体6个,其中山东省歌舞团、山东省京剧团、山东省吕剧团、山东省话剧团先后改建为山东歌舞剧院、山东省京剧院、山东省吕剧院、山东省话剧院。经过调整、整顿、改革,全省的艺术表演团体的布局更加合理,创作演出水平均有提高。
全省绘画、书法、篆刻、摄影等艺术有了很大的发展。不少画家、书法家、篆刻家、摄影家已逐步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在国内外享有盛名,他们的一些作品被国家级美术馆、博物馆收藏。全省现有画院22个,其他尚有专业艺术研究和创作机构40处,具有很强的创作实力。
艺术教育事业的发展引人注目。全省现有专业艺术教育机构12所,其中包括山东艺术学院、山东轻工业学院工艺美术分院等多科性高等艺术院校。自80年代以来,全省文化科技研究活动兴起,先后有多项文化科技成果获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奖励,有一项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和国际发明金奖。
全省各级政府及文化主管部门本着“加强领导,积极发展,因地制宜,量力而行,讲求实效,稳步前进”的方针,坚持改革,大胆创新,使城乡社会文化事业有了较大发展,文化网络已经形成。至1990年底,全省群众艺术馆已发展到17个,县(市)文化馆142个,乡(镇)文化站2482个,各类文化俱乐部(室)26195个,业余演出团(队)6519个。乡镇文化中心和农村文化专业户的出现和发展,是80年代山东社会文化事业中出现的新事物。全省现有文化专业户1.78万个。农村庄户剧团、农民乐团、农民曲艺团、农民杂技学校的诞生,农民歌手大奖赛、农民书画展等群众性文化活动的举办,使农村文化生活日益活跃。近几年来,各地还把文化活动与城乡建设、对外贸易、旅游事业紧密结合起来,如潍坊国际风筝会、淄博元宵灯会、青岛之夏艺术节、烟台葡萄酒艺术节、曲阜孔子文化节、泰安国际登山节、菏泽牡丹花会等,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文化与经济相结合,既弘扬了山东文化,又促进了经贸和旅游事业的发展,受到各界人士赞赏,在国内外影响较大。
全省图书馆事业有了稳步发展。1949年,仅有省、青岛、潍坊3个公共图书馆维持业务活动。至1990年底,全省已有各级公共图书馆115个,藏书达1485万册。其中创建于1909年的山东省图书馆,已成为全省藏书、文献信息、目录、业务研究及交流中心,拥有多类藏书346万册,被列为全国十大图书馆之一。目前,全省已基本形成了一个以省、市、县公共图书馆为骨干,与教育、科研、工会系统图书馆(室)协作协调的图书馆网络。
1979年以来,全省各级电影管理部门依靠和发挥国家、集体和个体多方面的积极性,使城乡电影事业迅猛发展。全省各类放映单位特别是乡镇电影院和村办放映队大量增加,农民个体经营的放映单位也开始出现。至1990年底,全省已有各类放映单位11112个,为1978年的2.23倍,为1949年的505倍。全省城市电影院设施改造已逐步展,许多电影院更换了软椅,增添冷暖设备,采用新技术、新光源。全省新增立体声电影院9家,70毫米电影院1家。在一些城市,舒适型多功能电影娱乐中心已经出现。
随着对外开放政策的贯彻执行,山东对外文化交流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新局面。自1980年以来,仅通过省文化厅报批派出的文化艺术团(组)即超过百起,近千人次,这些团组分别赴五大洲和香港、澳门等50多个国家和地区进行了访问演出或举办各种艺术展览。与此同时,接待外国文艺团组来访也日益增多。这些活动,对弘扬和传播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扩大山东对外影响,汲取国外艺术精华,增进同世界各国人民的友谊和了解,做出了积极贡献。
为促进全省文化事业的发展,28365365.com备用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于1990年制定了《关于开展创建山东省“社会文化先进县”活动的意见》和《山东省“社会文化先进县”具体标准》,经中共山东省委、山东省人民政府批准执行,这在全国尚属首创。为加强对全省文化市场的管理,省文化厅拟定了《山东省文化市场管理条例》,1990年8月经山东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会议通过,颁布施行;拟定了《山东省文化娱乐市场管理规定》,山东省文化娱乐业开始走上正规化、法制化的轨道。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山东的文化事业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山东的文化事业的发展还很不平衡,文化事业的投入、文化事业的建设与全省国民生产总值在全国所占的位置还不相称,还远不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文艺创作的精品较少,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单位的内部改革有待深化。中共山东省委和省人民政府十分重视文化工作。全省广大文化艺术工作者满怀振兴齐鲁文化的雄心壮志,在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指引下,坚持改革开放,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经过不断的努力,山东的文化事业必将取得更大的繁荣和发展,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做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