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来源作者: 来源时间:2013-03-25编辑人:文宣 发布时间:2013-03-25 23:38:01 浏览次数:
自1840年至清末,山东的文化人虽然很多,但名扬全国的诗人、作家并不多见, 较著名的有福山人王懿荣和曾寓居山东的客籍人士刘鹗、李伯元等。1919年,诸城 人王统照等编辑新文学刊物《曙光》,并开始从事文学创作。1921年1月,他与沈 雁冰(茅盾)等人在北京发起成立文学研究会,并创作各种体裁的作品。“五四”新 文化运动时期,在北京创办“新潮社”和《新潮》杂志的山东学子傅斯年、杨振声, 以及积极追随文学研究会的燕遇明(笔名燕志隽)等,发表了一批以反帝反封建为基 本主题的小说、诗歌、散文等。随着新文学运动的发展,山东的文学创作活动日趋 活跃。30年代,是全省文学创作的丰收期。除王统照外,涌现了臧克家、李广田、 吴伯箫、孟超等和客籍人士老舍、闻一多、萧红等著名作家。这一时期作品的特点 是以写实为主,讴歌正义,揭露黑暗。
抗日战争爆发后,一批知名诗人、作家纷纷撤离山东。在省内,中国共产党领 导下的抗日根据地以及后来的解放区迅速集结和培养出了大批文学工作者,主要作 家、诗人有燕遇明、冯毅之、洪林、陶钝、刘知侠、贾霁、那沙、林艺、马少波、 罗竹风、江风、董均伦、包干夫、王希坚、峻青、白刃、申均之、塞风(李根红)等, 以及“孩子诗人”苗得雨等文学新人。在沦陷区的青岛、济南,由于文化名人的相 继离开,文学创作曾一蹶不振,较著名的作家有当时中国武侠小说“北派四大家” 之一的王度庐。这一时期,解放区的创作,报告文学多于其它形式的文学作品,内 容以配合当时的形势为主,歌颂抗日,歌颂共产党的各项政策。沦陷区的作品除少 数曲折反映现实生活者外,大多逃避现实,追求风花雪月,描写武侠神怪等。
1949年新中国建立后至1966年5月“文化大革命”前,是全省文学创作的繁荣 期。虽然在创作思想上受到过“左”的干扰,但文学创作仍获得蓬勃发展,出现了 一批文学新人,如王安友、冯德英、叶楠、姜树茂、林雨、郭澄清、邱勋、萧平、 孔林、于良志、翟永瑚、吕曰生、李维西、牟崇光、曲延坤、王火、阎一强、刘饶 民等。“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全省文学创作基本上处于停顿状态。“文化大革命” 中、后期出现过一些作品,但大多是配合当时政治形势之作,后期较好的作品有《 大刀记》、《煤城怒火》等。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山东文学创作进入第二个繁荣期。老作家焕 发了创作青春,中年作家的创作精力更加旺盛。更引人注目的是,一大批青年作家 涌现出来,如王润滋、李存葆、张炜、矫健、尤凤伟、李延国、左建明、李贯通、 王光明等,新时期山东作家大多数获奖作品均出自他们之手。同时,生活在基层的 文学新人不断涌现。这一阶段的作品特点是除现实主义精神得到进一步发扬外,增 强了探索意识,因而作品不乏新意,在全国具有一定影响,评论界称之为“鲁军的 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