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文化报》 来源作者: 来源时间:2018-05-29编辑人:文宣 发布时间:2018-05-29 21:38:52 浏览次数:
当地时间5月25日,以“我们的乡村”为主题的第16届威尼斯国际建筑双年展中国国家馆在意大利威尼斯军械库和处女花园拉开帷幕。展览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主办,中国对外文化集团公司承办,中国对外文化集团公司所属中国对外艺术展览有限公司和上海同济大学李翔宁策展团队具体实施。中国驻意大利大使李瑞宇,中国驻意大利大使馆文化参赞许蓉,威尼斯2000基金会主席朱利亚诺·塞格莱,里米尼机场基金会主席劳拉·芬卡托,意中联合会主席大卫·郎佩鲁,中国对外文化集团公司副总经理王晨,中国美术学院建筑艺术学院院长王澍,香港驻欧洲联盟特派代表林雪丽,香港建筑师学会会长陈沐文,澳门特别行政区文化局副局长梁惠敏,同济大学副校长雷星晖,中国建筑学会副理事长张桦,中国国家馆策展人、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院长李翔宁及意大利国家馆策展人马里奥·昆内拉等近300人出席开幕式。
“中国和意大利分别为古代陆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和终点,长期繁荣稳定的文化交往极大地促进了东西方文明的交流与互鉴。近年来,中意两国关系和务实合作正处在历史最好时期,政治互信、经贸合作和人文交流不断深化。两国从战略高度和长远角度看待和发展中意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共同推进‘一带一路’框架下的人文交流。”李瑞宇在致辞时说,两国领导人共同见证的中意文化合作机制的建立,标志着中意文化交流步入系统化、机制化、长效化发展的新时期。一年来,双方在中意文化合作机制指导协调下,在文物、演艺、视觉艺术、创意设计、影视、出版和旅游等领域开展了紧密务实的合作,极大地推动了中意关系发展。他希望中国馆的展览,能分享“我们的乡村”带给世界的体验,展现中国民众在创造美好生活道路上的智慧和思考,在交流、互鉴和共存中的传承与创新。
“一直以来,大家始终都能强烈地感受到中国文化的存在,希望威尼斯能在中国有同样的影响力。”朱利亚诺·塞格莱称赞,在中国国家馆里介绍自由空间,重新发现乡村生活方式的价值,把乡村看作是现代建筑的一片新疆土,具有积极的意义。
本届威尼斯国际建筑双年展的主题为“自由空间”,总策展人是爱尔兰建筑师伊冯·法雷尔和谢莉·麦克纳马拉。她们在阐述主题时表示,“自由空间”描绘了一种广阔的精神境界以及人文关怀,旨在呈现建筑对使用者的慷慨回赠。对于这一主题,李翔宁认为,“自由空间”与当代中国乡村的多元发展形态紧密相连。面对城市化带来的诸多挑战,乡村开始被重新认识,以此来挖掘新的可能性。作为当代中国建筑实践的前线,建筑师、艺术家等不同角色均试图通过建筑与空间来实现乡村在自然与人文、生产与社区等方面的新生。
从展览结构看,展览方案“我们的乡村”包含“居”“业”“文”“旅”“社”“拓”六大板块,从诗意栖居、乡土制造、文化实践、自在游憩、社区营造、开拓创新六个方面勾勒出一个呈现当下、放眼未来的中国当代乡村建设现场。建筑师董豫赣、张雷、刘宇扬、华黎、袁烽和城村架构以乡村实践为灵感,通过大型装置和模型呼应各板块主题。以模型、展板、影像的方式呈现的27个具有代表性的乡村项目,进一步丰富了展览的框架。
“居”板块呈现了建筑师试图通过空间、材料和在地社区,重新寻求栖居与乡土的联系的诸多实践。董豫赣将归园田居的传统人文理念与中国园林的诸多设计手法相结合,呈现了一座名为《山居 水居 林居》的装置。城村架构的金台村重建、谢英俊的轻钢龙骨乡村住宅体系、董功的船长之家改造,都从侧面展现了当代乡村居住的多元形态。
“业”板块关注了乡土社会向市场社会轰轰烈烈的转型所投射于物理空间的影响。建筑师试图在传统、手工艺、本土制造和工业生产间寻求平衡。张雷的装置作品以序列性的空间再现了景德镇柴窑空间,他的《丙丁柴窑》项目以建筑空间的更新承托手工艺的再生。徐甜甜的《松阳红糖工坊》改造、华黎的《武夷山竹筏育制场》、陈浩如的《太阳公社》、李以靠的《华腾猪圈展示馆》,都显示了以生产性建筑为承托产业需求所作出的更新和适配。
作为当代艺术与文化的试验场,乡村是文化在地性的体现和对全球化的反思,也是对历史与乡村的艺术激活。在“文”板块中,刘宇扬以《十字形金属装置》再现了一个以“记忆”为主题的文创小镇。在董豫赣的《小岞美术馆》、阿科米星的《桦墅乡村工作室》、源计划工作室的《连州摄影博物馆》、吕品晶的《板万村改造》中,建筑成为记忆承载、新旧交融、乡村振兴的触媒。
“旅”板块展示了当代乡村作为对自然和传统的想象的载体的多种可能性。华黎通过剖面模型,生动地呈现了新寨咖啡庄园中集种植、加工、生产、旅游为一体的新模式。张利的嘉纳玛尼游客中心展现了游人与村民之间的有机互动。张雷、水雁飞、博风建筑的民宿设计展现了关乎心境和自然的空间。金江波的影像作品则进一步再现了民宿小镇莫干山的生活场景。
在“社”板块中,城村架构的参展装置《一座旧的新房子》展现的是一座通过设计获得新生的乡村旧宅。徐甜甜的《松阳石门廊桥》、傅英斌的《中关村步行桥》、陈屹峰的《新场乡村幼儿园》、朱竞翔的《陆口格莱珉乡村银行》、赵扬的《柴米多农场集市》所展现的均是乡村必需的重要基础服务设施。这些服务社区的建筑为乡村的公共空间和社区营造,既提供了秩序又赋予了包容。
从当下到未来,在“拓”板块中,袁烽的《竹里》模型展现了结合传统材料与数字化建造技术的新乡村建造模式。在中国国家馆的户外花园里,袁烽以改性塑料为材料的3D打印作品再现了“村口”公共空间,也在威尼斯国际建筑双年展上为参观者提供了一个休息和相聚的公共空间。绘造社的作品《淘宝村,半亩城》以巨幅图绘,富有冲击力地呈现了互联网时代乡村的庞杂物流、生产与生活体系。张雷的《石塘互联网中心》则探索了互联网时代新的建筑类型与建造技术的可能性。
威尼斯国际建筑双年展是世界同类型建筑展览的模版与标杆,也是各国展示文化建筑发展水平和理念的重要平台和窗口之一。乡村发展关乎人类的未来,以中国国家馆展览为契机,中国建筑师在国际上主动发声,聚焦全球普遍关注的乡村发展议题,用中国的传统智慧提出世界性问题的解决方案,寻求系统化的可持续性策略,对激活乡村业态、带动乡村发展具有积极意义。作为一个全球普遍关注的议题,本届中国国家馆展览也受到诸多国际知名媒体的广泛好评。《意大利共和报·周末副刊》赞誉了本次展览所呈现的可持续的乡村发展模式以及参展建筑师的实践对传统与乡土的关注。意大利文化期刊《读书》指出,本次中国国家馆展览也将目光投向乡村,在这一度被遗忘的土地上寻求未来发展的可能性。本届威尼斯国际建筑双年展中国国家馆也被意大利设计媒体Domus及《名利场》意大利版选为必看的五大国家馆之一。
威尼斯双年展创办于1895年,是举世公认的知名艺术节,致力于探索和推广当代艺术发展创新趋势,分别在艺术(始于1895年)、建筑(始于1980年)、电影(始于1932年)、舞蹈(始于1999年)、音乐(始于1930年)、话剧(1934年)等领域进行展示与探索活动。自1998年起,艺术和建筑双年展不再按照国家馆的方式进行组织,而是分为国家馆、主题展和平行展三大板块。国家馆由每个国家任命的策展人做相应的规划。本届威尼斯国际建筑双年展共有65个国家以国家馆形式参展,71个建筑师和建筑事务所受邀参加由总策展人策划的主题展。其中,中国业余建筑工作室的王澍、陆文宇,DnA建筑事务所的徐甜甜以及直向建筑事务所的董功受邀参加主题展。
据悉,第16届威尼斯国际建筑双年展将持续至11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