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文化方舟 来源作者: 来源时间:2017-11-23编辑人:文宣 发布时间:2017-11-23 19:12:00 浏览次数:
2017年11月,《文化方舟》记者就潍坊市倾力打造“文化名市”建设相关问题,采访了潍坊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党委书记、局长孙俐君。
记者:潍坊市在市第十二次党代会上提出建设“四个城市”,其中“文化名市”是全市倾力打造的“四个城市”之一,孙局长,请您介绍一下这方面的情况好吗?
孙局长:打造产业强市、文化名市、活力城市、品质城市是潍坊市落实省党代会精神、担负起建设经济文化强省潍坊责任的主体工程和核心抓手,是建设经济文化强省在潍坊市的具体行动和实践。打造 “四个城市”,是潍坊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立足潍坊实际提出来的,是落实市第十二次党代会确立的 “一三四七”目标任务、战略重点和全面从严治党新要求的根本支撑,是实现“一个总目标”、做到 “三个走在前列”的根本保障,是实现 “七个新突破”的有效抓手。当前,潍坊的发展已经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人们对产品、文化品、服务品及城市公共品供给质量的要求达到空前高度,能否比其他城市更有效满足市民的新需求,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一个城市未来的兴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方略在潍坊大地上就显得尤为关键、涵义更深。可以说,潍坊市建设 “四个城市”是全市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总抓手,是顺应广大人民群众新期待的民心工程,更是重要的发展工程。
“文化名市”是市委市政府倾力打造的“四个城市”之一,总体思路和目标是:以打造潍坊“文化名市”品牌为统领,以“内强文化实力,外树文化美名”为基本思路,按照“一年见成效、三年基本完成、五年全面完成”的总体进度和“夯实基础,形成骨干,塑造标志”的系统安排,全面实施“1135”战略,即围绕“文化名市”建设的1个总体目标,全力打造“文化善地·大成潍坊”1个城市文化主体品牌,实施基础性、产业性、标志性3大系统工程,突出品牌塑造、系统工程、战略传播、机制创新、标准建设5个着力点。到2021年,全市文化发展主要指标、文化事业整体水平、文化产业综合实力走在全国前列,成为全国、全省重要的区域性文化中心。建设“文化名市”的主要发展战略是实施文明提升工程、文化惠民工程、文化产业培育工程、文化传承发展工程、文化品牌打造工程五大工程。在建设“文化名市”的任务举措上,研究制定了世界风筝都品牌提升行动计划等“十七项行动计划”,重点筹划了一批大园区、大平台、大项目,确保每项工程既有工作目标,又有具体项目支撑,做到实施一批工程,形成一批文化基地,打造一批文化品牌。为深入扎实推进“文化名市”建设,专门制定了“文化名市”五年规划和三年行动计划,制定了系列“文化名市”建设的指标体系、主要任务和关键措施,强化责任分解,明确了落实时限,把工作任务层层落实,同时成立了由市委常委、宣传部长任主任、市级有关领导、市直有关部门负责人参加的“文化名市”专项委员会,并设立了办公室,具体协调推进工作。目前,“文化名市”的各项工作正在有条不紊地推进中,并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记者:文化品牌是“文化名市”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打造“文化名市”,要把文化品牌策划好、培育好、打造好。潍坊市培育策划打造的世界风筝都、中国画都、金石之都、国家级潍水文化保护实验区已成为潍坊市靓丽的城市名片,提升了在全国、全球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今年潍坊市又提出创建联合国手工艺与民间艺术之都、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民间艺术之乡、文学之都等城市文化名片,请您介绍一下这方面的情况好吗?
孙局长:文化品牌具有强大的影响力和突出的代表性,是能够被大家广泛认可的文化标识,是一个城市精神、价值、理念的重要载体,能够极大地提升城市的影响力和美誉度。我们在推进“文化名市”建设的过程中,十分注重文化品牌的策划、培育与打造,使文化品牌成为潍坊文化的“宣传员”和“播种机”。立足我市丰富的文化资源,市委市政府提出要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高层面提升我市的文化影响力、城市美誉度,打造更多响亮的城市名片,这其中分量最重的是创建联合国手工艺与民间艺术之都。手工艺与民间艺术之都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球创意城市网络”(UCCN)的一个主题。“全球创意城市网络”于2004年10月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成立,是全世界富有创造性的城市组成的网络联盟,目的是促进城市间的国际合作,鼓励城市在“文化和发展”的全球战略框架下,建立共同发展的伙伴关系,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继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之后的又一重要文化品牌。该网络设立文学之都等七个主题,目前已有英、法、美、德等50个国家的100多座城市被列入。其中,我国的北京、上海、深圳为设计之都,成都、顺德为美食之都,杭州、苏州、景德镇为手工艺与民间艺术之都,哈尔滨为音乐之都。今年来自44个国家64个城市成功加入教科文创意城市网络。我国4个城市入选,分别是设计之都武汉、电影之都青岛、媒体艺术之都长沙、美食之都澳门。
手工艺与民间艺术之都是国际性的文化品牌和城市名片,具有世界性的影响力,创建手工艺与民间艺术之都对于加快潍坊“文化名市”建设,推动潍坊开放发展,提升城市国际知名度,将会起到重要作用。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要求和同国内外已创建成功的城市综合考量来看,我市具备创建手工艺与民间艺术之都的基础条件,并具有自己的突出优势,最大的优势就是潍坊的非物质文化资源丰富,底蕴深厚,走在全省乃至全国前列。据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NO.14》中,我市非物质文化指数排名居全国二线城市首位,是排在第四位苏州市指数的1.37倍,是排名倒数四个城市指数的36.3倍,我市市委书记刘曙光8月19日专门作出批示“此是文化名市建设的好素材”,给予了极大肯定。按照申报规定,手工艺与民间艺术之都申报每2年一次,下次申报时间为2019年。按照申报程序,今年9月18日,我市马清民副市长赴北京代表市政府正式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国委员会递交了创建申请函,杜越秘书长对我市作为世界风筝都所拥有的资源优势和政府的大力支持表示赞赏,对我市申报充满信心,表示大力支持,并安排有关人员来我市进行了考察对接。目前我们正在抓紧制定《创建联合国手工艺与民间艺术之都实施方案》,各项工作紧锣密鼓有序展开。
另外,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民间艺术之乡、文学之都等城市文化名片也正在按照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部署,积极对上争取政策资源支持,对内整合梳理资源,有关工作正在积极筹备中。
主持人:文艺是时代的号角,好的文艺作品能引领时代风气和弘扬时代的主旋律,凝聚起时代正能量,也是“文化名市”建设的重要内容。请您介绍一下潍坊市这方面情况好吗?
孙局长:文艺精品是衡量一个城市文化品位和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在2014年文艺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好的文艺作品就应该像蓝天上的阳光、春季里的清风一样,启迪思想、温润心灵、陶冶人生。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进一步强调,要繁荣文艺创作,坚持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相统一,加强现实题材创作,不断推出讴歌党、讴歌祖国、讴歌人民、讴歌英雄的精品力作。舞台艺术精品创作一直是我们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也是“文化名市”建设的重要支撑。今年以来,我们进一步加大舞台艺术创作力度,并取得了一系列阶段性成果。诸城茂腔《王尽美》、安丘大型现代京剧《秦舒悦》和茂腔《十字路口拣个妈》、青州话剧《血肉筑成的堡垒》、奎文话剧《乐道钟声》等大型舞台剧完成创作。其中2016年度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诸城茂腔《失却的银婚》成功搬上舞台,并被市纪委确定为重点反腐剧目,在全市巡演50余场,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潍坊艺术剧院的吕剧《板桥县令》、市文化馆和美术馆的潍坊年画艺术创作人才培养、诸城茂腔《罗衫记》表演人才培养、潍坊第四中学靳其涛青年艺术创作人才资助4个项目被评为2017年度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资助总额450万元,入选数量居全省第二位,实现历史性突破。下步,我们将充分利用好“山东戏曲编剧人才培养基地”和“山东小戏创作实践基地”,抓好国有文艺院团、民营文艺表演团体和艺术人才三支队伍建设,同时积极争取国家和省艺术创作政策,项目、资金扶持,不断加大工作力度,推动全市艺术创作工作上台阶上水平,推出更多优秀文艺作品,为“文化名市”建设增光添彩。
主持人:随着物质生活的极大丰富满足,群众对文化活动的需求越来越迫切,举办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也是营造我们“文化名市”氛围的重要内容,今年我们举办了潍坊市第二届市民文化节,请您介绍一下这方面的情况好吗?
孙局长:第二届潍坊市民文化节是市委市政府为迎接党的十九大召开、贯彻落实市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的建设“文化名市”战略、丰富活跃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促进文化消费而举办的一项全市性的群众文化活动。本届市民文化节以“讲潍坊故事,赞美好家园”为主题,按照“政府主导、各界参与、市民共享”的原则,立足“文化惠民”的办节理念,通过组织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影响广泛的群众性文化活动,集中展示近年来我市文化建设取得的新成就,打造真正意义的“市民的节日”、“百姓的舞台”。本届市民文化节于6月初启动到9月底结束,历时4个月,共组织各类群众性文化活动2000余场。活动范围辐射全市镇街、社区,内容涵盖音乐、舞蹈、戏剧、曲艺、创意、朗诵、非遗等多个门类,可以说,本届市民文化节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规模空前,群众广泛参与,受到广大市民热烈欢迎,真正为广大市民提供了一道丰富精美的“文化大餐”,为“文化名市”建设营造了浓厚氛围。
主持人:随着人民群众向全面小康社会迈进步伐加快,人们用于文化方面的消费也逐年增多,文化消费日益成为新的消费业态,也是“文化名市”的重要标志体现。今年潍坊首届文化惠民消费季工作走在了全省前列,请您介绍一下这方面的情况好吗?
孙局长:为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新旧动能转换战略部署,培育文化消费理念,释放文化消费潜力,省里举办了首届山东文化惠民消费季活动。在省里召开动员部署会议之后,我市迅速行动,快速反应,立即向市委市政府有关领导汇报。市委市政府领导高度重视,亲自调度协调财政补贴资金100万元,成立了以分管副市长任组长、各县市区政府和市直有关部门分管领导为成员的组委会,在全市构建起左右协调顺畅、上下联动有力的工作机制,出台了《首届潍坊文化惠民消费季工作方案》,对消费季活动精心策划,周密组织,广泛发动,有力推进,如期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完成了市领导要位居“全省前列”的目标定位要求。首届潍坊文化惠民消费季共策划举办了“情动鸢都”演出消费季、“情动潍坊”文化旅游推介、“未来畅想”数字文化推广、“蓓蕾春芽”文化艺术培训推广、“影动金秋”电影促销等十大特色主题活动1200多场次,活动范围辐射全市县、镇、街、社区,100多万群众得到文化实惠。我市市券于10月9日在全省率先消费完毕。据统计,全市共有消费者6930人次领取市消费券13262张,使用补贴金额90万元,直接带动文化消费480万元,间接拉动消费4000多万元;使用省消费券29268张,使用补贴金额211万元,直接带动文化消费1065万元,间接拉动消费近亿元。首届潍坊文化惠民消费季活动得到省文化厅王磊厅长高度肯定,作为全省3个典型之一推荐中国文化报作了通版报道,产生了广泛影响。
主持人:公共文化设施是我们服务市民、开展文化文化活动、休闲娱乐的主要阵地,也是“文化名市”基础性内容支撑。请您介绍一下我市这面的情况好吗?
孙局长:公共文化设施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基础平台和首要任务,也是展示文化建设成果、开展群众文化活动的重要阵地。公共文化设施的建设和管理水平,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实现和文化发展成果的共享程度,可以说是“文化名市”建设的基础工程和基础支撑。“文化名市”建设17大行动计划中专门有个“文化馆群建设行动计划”,在市级层面,市委市政府结合城市建设、片区改造,以前所未有气魄、格局和力度规划了市博物馆群、美术馆群、名人馆群以及莫言文学馆和锦绣潍坊重大文化设施的规划建设,同时积极推动各县市区建设完善美术馆、博物馆、非物质文化遗产综合性展馆。要求县级图书馆、文化馆达到国家二级。为在全域范围内引导形成“文化名市”建设的氛围,以更大决心、力度加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不断提升公共文化设施档次水平,今年市级投入资金888万元,对110个村级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和338个村文化大院进行扶持提升,全市建成达标率达到94%,提前超额完成省定任务(省定年度任务为90%)。市博物馆成功创建国家一级馆,圆满完成第六次全国公共图书馆评估定级。公共文化场馆总分馆制加快推进,市图书馆峡山分馆加快建设,寿光、诸城、奎文镇(街)全部建成图书馆、文化馆分馆。公共文化场馆免费开放进一步深化,市图书馆、市博物馆坚持“三不休”(午间不休、周末不休、法定节假日不休)为市民提供提供优质服务,其中,市图书馆每天开放时间达到9.5小时,1-10月份接待读者120万人次,暑期日均近万人次。可以说,市图书馆以丰富的馆藏、雅静的阅读空间、自助智能化的服务设备,零门槛、全免费、大众化、纯公益的目标定位,为广大市民提供了高品位的阅读体验,去市图书馆看看书、翻翻报、体验各类传统文化活动已成为很多市民的休闲娱乐重要选项,周末市图书馆经常“人山人海”、“应接不暇”,市图书馆的“市民大书房”的作用效应发挥越来越明显,正在成为引领全市读书风尚的重要平台和载体,成为我市“文化名市”的一道靓丽风景线。
记者:今年是我们“文化名市”建设的开局之年,下一步,我们在“文化名市”建设方面有什么打算呢?
孙局长:下步,潍坊市文广新系统全体干部职工将认真贯彻落实十九大会议精神,把“文化名市”建设作为全部工作的中心,作为攻坚克难、勇于突破担当的“试金石”和“主战场”,凝聚起“没有完成不了的任务、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的精气神,靠实干出成绩,靠担当树正气,靠作风树形象,确保“文化名市”建设取得实效。
(一)大力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满足人民群众文化新需求。实施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提升工程,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达标率100%,省定贫困村建设文化大院达标完成率100%。规划建设100个村级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示范站点,开展公共文化服务示范镇建设。加快公共文化场馆总分馆建设步伐,在所有镇和50%以上的街道建立“两馆”分馆,规划建设50个市级示范性“两馆”分馆社区服务点。大力推进文化志愿服务,培育一批文化志愿服务品牌。组织实施好“一村一年一场戏”、农村公益电影放映、农家书屋建设等重大文化惠民工程。大力推进全民阅读,建设50个便民公共图书馆站点,规划建设一批“城市书吧”。繁荣艺术精品创作生产,重点抓好吕剧《板桥县令》、茂腔《王尽美》等大戏创作排演。广泛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组织举办第三届市民文化节,打造群众文化活动品牌。
(二)保护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丰富提升城市文化内涵。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全力争取上级文物保护专项经费,做好安丘董家庄汉墓、坊子德日建筑群、齐长城等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修缮。加强全市范围内基本建设工程中文物调查、勘探、发掘等工作,确保地下、水下文物安全。搞好博物馆基本陈列展览提升改造,提升展览展示水平。广泛开展博物馆社会教育活动,打造“市民课堂”。积极争创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扎实开展潍水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实施潍水记忆工程,开展第五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第三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场所和潍水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成果评选,建立和完善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综合展厅。整合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打造非遗项目集聚区和潍水文化体验区。深入开展县以下历史文化展示工程,在社区、村规划建设20处以上市级特色历史文化展示点。实施潍水文化建设工程,制定《潍坊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管理认定办法》、《潍坊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管理认定办法》等配套规范性文件,深入开展“九千绣花女培训工程”等非遗人才公益培训,深入推进非遗进校园,做好潍坊商业学校、潍坊聋哑学校2处非遗职业教育培训基地建设,评选表彰20处以上“传统文化特色学校”和“非遗校园教育传承实践基地”,编辑出版《记忆潍坊》校园传统文化通俗读物。实施“潍水文化”品牌建设工程,组织举办第三届中国潍坊传统工艺设计比赛,组织开展“见人见物见生活”非遗展演等非遗展演活动。举办保护区“片区”建设现场观摩会。全力创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手工艺与民间艺术之都,广泛对外文化交流活动,办好北京恭工府博物馆潍水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成果展,讲好潍坊故事,传播潍坊好声音。
(三)培强做大文化产业,加快文化领域新旧动能转换。开展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基地巡检行动,推动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园区提质增效,争创第四批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第六批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推动文化创意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抓好十笏园文化街区和青州非遗产品展示中心两个省级“文化创意集市”建设。积极推进文化文物单位文化创意产品开发,加强文化资源梳理与共享。鼓励文化与金融融合发展,加快临朐县文化中心PPP项目等重点项目建设。大力发展动漫产业,重点推动中动传媒、科苑数字等动漫龙头企业做大做强,推进中动动漫产业园建设。加快推进以VR产业核心的数字文化创意产业,培育文化产业发展新亮点。推动新闻出版产业发展,提升印刷产业发展质量,扶持发展实体书店,探索发展版权教育产业。加快城市数字影院发展,提升电影票房收入。办好第二届文化惠民消费季,引导我市文化消费健康发展。创新开展招商引资、招院引所和招才引智等“三招三引”活动,积极引进文化大项目、总部经济项目和国家级、省级产业领军人才。
(四)加强文化市场规范管理,提升文化发展活力。深化放管服改革,进一步梳理行政权力清单和服务事项清单,加强服务窗口建设,提高审批效率,加快实现“只跑一次”或“领跑腿”。加强文化市场事中事后监管,全面推行“双随机一公开”工作机制,建立健全文化市场“黑名单”、失信联合惩戒制度,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加强文化类社会组织监管,积极扶持壮大社会力量,引导参与文化建设。加强广电新闻出版管理,保障广播电视安全播出。加大对广播电视节目管理力度,净化声频荧屏,唱响主旋律。加强新闻出版管理,加大版权登记力度,2018年达到5000件。培育发展国家、省、市级版权示范单位园区(基地),争创国家级版权示范单位。开展版权培训宣传,提高社会版权意识。
领导简介:
孙俐君:现任潍坊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党委书记、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