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28365365.com备用文化产业处 来源作者: 来源时间:2017-04-12编辑人:文宣 发布时间:2017-04-12 19:18:00 浏览次数:
近日,28365365.com备用印发《山东省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创建管理办法》(简称《创建办法》)、《山东省文化产业示范基地认定管理办法》(简称《认定办法》)。现将主要情况介绍如下:
一、起草背景
近年来,为进一步规范管理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基地,文化部对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基地的评选认定和日常管理进行了多次调整,先后下发了《关于修订印发《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管理办法》的通知》、《关于进一步完善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创建工作的通知》,对各省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基地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
省文化厅于2011年8月印发了《山东省文化产业示范园区认定管理暂行办法》、《山东省文化产业示范基地认定管理暂行办法》,截至目前共命名3批共14家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5批共149家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根据《山东省行政程序规定》第五十三条“规范性文件有效期为3年至5年,有效期届满的,规范性文件自动失效”的规定,上述两个文件需要进行修订。
为进一步引导、规范文化产业园区、基地健康发展,深入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推进文化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总结我省近年来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基地管理经验的基础上,根据文化部完善文化产业示范园区管理的相关文件精神,同时借鉴省里相关部门、兄弟省市在管理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基地经验做法,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多次修改完善,修订出台了《山东省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创建管理办法》、《山东省文化产业示范基地认定管理办法》。
二、修订变化
(一)对申报主体的要求进一步提高
1.示范园区申报条件
一是在规划布局上,进一步明确示范园区的边界范围。《创建办法》规定要提供文化产业园区的发展规划,园区范围要具体到四至。
二是在特色产业定位上,《创建办法》特别提出要“有突出的文化产业特色和明确定位”。
三是对集聚文化企业数量进一步量化,《创建办法》规定“园区已集聚不少于100家文化企业,且文化企业数量占园区企业总数的60%以上,园区年文化产业收入占总营业收入的60%以上,拥有一定数量在行业内具有较强影响力的骨干企业。”
四是在园区社会效益上,《创建办法》规定“园区社会效益显著,始终坚持正确的文化产品创作生产导向,在依法纳税、吸纳就业、促进创业、参加公益活动、提供内容健康的文化产品和服务等方面表现良好”。
五是在运营管理机构上,《创建办法》规定“园区建设运营及管理单位应为独立法人,规范运营2年以上,有组织健全的专业管理机构和完善的管理制度,具有较完善的公共服务平台和较强的配套能力”。
2.示范基地申报条件
一是对企业文化产业主营业务占比进一步量化,《认定办法》规定“以生产经营文化产品、提供文化及相关配套服务、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为主营业务(具体见国家统计局《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2012)》),且上述主营业务收入占企业总收入的60%以上”。
二是强调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效统一。《认定办法》规定“文化产业基地产业特色鲜明,规模效益突出,坚持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协调统一,在依法纳税、吸纳就业、公益服务等方面做出积极贡献;资产规模、主营业务收入、税前净利润等指标在同行业中处于领先地位”。
(二)认定程序上作了大幅调整
示范园区由“评选认定”改为“创建”。从2016年起,文化部对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由过去的“评选认定”改为“创建”。根据这一变化,《创建办法》规定“示范园区创建期为3年,原则上每年开展一次创建申报工作,每批纳入创建单位数量不超过5个”。创建期结束考核合格后予以命名。
(三)发展方向上提出要求,促进园区转型升级
《创建办法》要求“创建单位应围绕创意设计、文创孵化、运营模式、服务创新、生态营造、品牌诚信等方面大胆探索,向市场化、时尚化、融合化、数字化、金融化、国际化方向发展,促进园区向增值服务、投资收益方向转型。以打造全要素支撑的高端创意创新创业平台为核心,构建全产业链创新孵化培育体系。”
(四)日常管理常态化、规范化
一是新办法进一步强化了已命名示范园区、基地的动态管理,明确所在地市级文化行政主管部门的管理职责,规定每年度开展一次综合考核(原规定园区两年考核一次,基地两年复查一次),对考核优秀的予以通报表扬,对考核成绩较差的予以警告直至撤销命名。
二是确保考核评估的科学规范,新办法要求制定示范园区、基地考核评估标准,目前正在抓紧研究。
(五)支持社会弱势群体的发展
《认定办法》增加了“对特殊人群的文化产业示范基地评选认定”,鼓励和支持以特殊人群为主的集聚类文化产业园区和文化企业的发展。
三、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基地情况
按照文化部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基地管理相关规定,省文化厅扎实开展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基地评选命名工作,截至目前,山东省已拥有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1家(曲阜新区文化产业园)、国家级文化产业试验园区1家(台儿庄古城文化产业园),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14家。省文化厅共命名3批共14家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5批共149家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近年来,全省各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基地发展迅速,在产业集聚、平台搭建、人才引进等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为全省文化产业快速健康发展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带头作用。
1.经济规模不断扩大,成为拉动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据不完全统计,我省的国家级、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基地集聚文化企业近4000家,带动就业近15万人,主营业务收入近千亿元。经过几年的高速发展,已经培育形成了一批具有相当规模的产业集群和骨干企业,逐步成为地区经济的重要支撑和文化产业的重要推动力量。文化产业园区基地已经在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型产业、保护传承优秀文化、创新文化体制机制、探索文化产业发展模式等方面做出了积极贡献,为我省文化产业发展发挥了引领和示范作用。
2.精品力作拉动文化消费,文化品牌展现山东软实力。一些国家级、省级园区基地有效开发地域和民族文化资源,打造了一批文化内涵丰富、经济效益突出的文化品牌。如《封禅大典》、《蒙山沂水》、《神游华夏》、《孔子》等品牌剧目,在文化与旅游的融合中取得良好的经济社会效益。达尼画家村(绿泽画院)、好多亿工艺品公司等国家级、省级基地被认定为国家文化出口重点企业;曲阜乐舞演艺项目、威海大型山水情景演艺《梦海》等演艺精品还走向国际市场,提升了齐鲁文化的海外影响力。与此同时,动漫游戏等新兴文化服务成为“走出去”的重要力量,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结构大为优化。
3.孵化功能显著增强,成为创新创业重要基地。近几年,在国家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背景下,我省文化产业园区积极整合各方资源,努力搭建文化产业公共服务平台体系,不断完善园区孵化功能,成为聚集和培育文化企业特别是中小初创型文化企业的重要载体。青岛创意100产业园,自成立以来,已培育创意文化企业26家,园区总入驻率达98%,其中文化创意类企业比例达93%,园区累计实现总产值近5亿元,拉动相关产值达60亿元,带动就业3600余人。成为集办公、交易、展示、文化等功能于一体,融合了商务、休闲、饮食、旅游等多商业元素的创意产业集聚区。
4.促进文化与科技高度融合,推动新兴产业快速发展。文化与科技的融合越来越紧密,科技型文化产业园区和基地逐渐成为文化产业发展亮点。在我省国家级、省级园区基地中,动漫类、数字服务类、创意设计类达30家,占总数的近30%。虽然这些新兴产业起步较晚,但创造价值可观,凸显出巨大的发展潜力。青岛动漫游戏产业园吸引超过80家国内外大中型企业入驻,已经基本形成了集动漫游戏人才培训、动漫游戏创作研发、服务外包、动漫作品播出发行、游戏产品代理运营、衍生品设计、版权交易及展览展示等于一体的完整的产业链。
5.差异化引领未来,特色文化产业成为带动当地群众就业致富的重要领域。在鲁西南地区,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和基地面向市场,努力探索经济欠发达地区和文化生态保护区依托文化资源优势发展特色经济的有效路径,合理开发地域特色文化资源,走出了一条特色化差异化发展的新路子,带动了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促进了就业与创业。如东昌工艺葫芦产业基地,仅堂邑镇就引导当地农民种植葫芦2万亩,用于工艺雕刻,产品远销欧美、东南亚十几个国家,年创产值2亿多元;临沭县金柳工艺品有限公司工艺柳编年出口上亿元,采用 “公司+农户”的经营模式,带动一大批周边农民致富;巨野农民画产业基地,催生了一批优秀农民画家,部分画家年收入达10万元。这些特色文化产业基地,对当地经济发展、农村就业和农民增收发挥了直接的带动作用。
6.注重在传承保护的基础上做好开发文章,园区基地成为非遗保护传承的有效载体。不少农村文化产业属于民间工艺品制作加工类和民俗文化表演类,发展这类文化产业,既具有较大的市场潜力,同时对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也起到了生产性保护的作用,因而可以更有效地促进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比如作为国家级基地、省级园区的杨家埠艺术大观园的杨家埠木版年画制作,是我国著名三大民间年画之一,距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一个1000多人口的小村庄,年制作木版年画达2000余万幅,远销全国各地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不仅增加了农民收入,也使这一国家级非遗项目得到有效保护和传承,杨家埠成为闻名中外的特色民俗文化旅游村。省级文化产业基地山东东阿阿胶有限公司的阿胶生产工艺,是国家级非遗项目。近年来,东阿阿胶根据时代发展和现代人更加注重养生保健的需要,深入挖掘阿胶滋补文化、美容文化、学术文化三大文化体系,进行系列产品的开发,并建成中国阿胶博物馆、阿胶养生文化苑,在传统生产技艺得到保护的同时,也创造出良好的经济效益,年销售收入20多亿元,利润超7亿元。
四、推进文化产业园区、基地建设的思路和措施
随着文化产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不断提高,对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基地的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示范园区、基地在发展中也不同程度的出现了资源要素配置不够优化、经营管理机制不完善、功能定位雷同、低水平重复建设和土地等资源闲置浪费等问题。因此在省级层面上出台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基地管理办法,对进一步引导、规范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基地健康发展,推动全省文化产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具有重大意义。
1.加强监督管理,不断提高基地园区的质量和水平。按照“明确认定标准,严格认定程序,开展定期考核,实施动态管理,建立退出机制”的原则,控制数量,提升质量,提升示范园区基地的公信力和示范引领作用,确保命名的园区基地都是效益最好、发展潜力最大的企业,通过建立激励和约束的长效机制,切实发挥好园区基地的功能和作用。特别是强化对园区基地的动态管理,对存在问题、不能发挥示范作用的园区基地依据违规情况予以处理。充分发挥园区基地以点带面、辐射带动作用,引导文化产业园区基地向主题化拓展,强化集聚性园区在产业调整、结构转型升级中的重要功能,加快文化产业集群建设。
2.加强文化产业投融资服务平台建设。利用与金融机构的良好合作关系,为园区、基地的文化产业项目和企业融资搭建有效平台,挖掘、策划包装我省重点文化产业项目,积极申报部行合作贷款项目,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融资服务。建立健全文化主管部门与人民银行、商业银行及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的联席会议制度,及时沟通掌握相关信息,更好地服务园区基地和文化企业。
3.推动文化与科技、文化与旅游两个融合,创新文化产业发展模式。
一是推进文化与科技融合发展,着力提升文化产业的创新能力。加强文化与科技的紧密联系,加快建设科技型文化产业园区和基地。在我省国家级、省级园区基地中,动漫类、数字服务类、创意设计类达30家,占总数的近30%。发挥青岛市作为首批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的带动作用,大力扶持青岛动漫游戏产业园、烟台广告创意产业园、济南软件园等科技含量高、具有孵化衍生功能的产业园区,提供优惠政策吸引国内外大中型企业入驻,进一步建立集动漫游戏人才培训、动漫游戏创作研发、服务外包、动漫作品播出发行、游戏产品代理运营、衍生品设计、版权交易及展览展示等于一体的完整的产业链。推进文化科技创新,加快新技术的运用和高科技文化产品的开发。积极主动与科技部门加强合作,拓展科技在文化产业园区基地的应用形式和范围,丰富文化产业内容和业态。
二是推动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着力拓宽园区发展空间。
推动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促进文化产业园区基地发展,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旅游消费需求,充分发挥文化和旅游在扩大内需中的作用。通过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进一步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传承弘扬齐鲁文化,提升我省文化软实力,特别是注重文化旅游演艺品牌提升打造,进一步扩大影响、提高效益。对我省文化旅游演艺项目进行政策、人才、资金等方面扶持,支持《中华泰山·封禅大典》、《蒙山沂水》、《神游华夏》、舞剧《孔子》、《菩提·东行》、《梦归琴岛》等文化演艺品牌的打造提升,鼓励国有院团参与文化旅游演艺的创作演出。利用十二艺节中国(山东)演艺产品交易会向国内外游客宣传推介我省重点文化旅游演艺项目,为我省文化旅游演艺项目参展提供便利和优惠政策。进一步丰富文化旅游类园区基地内涵,形成集聚和规模效应,逐步构建山东特色的文化旅游演艺品牌,提升我省文化旅游业的发展水平。
4.加强人才队伍培训平台建设。加大对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基地、特色文化产业项目实施单位经营管理、创意策划人才的培训力度,有针对性的加强对文化创意、动漫产业、文化金融、演艺产业经营管理人才的培训。继续争取中央文干院、省人社厅、省社保基金理事会等部门机构的资金支持,计划在文化产业政策理论、文化金融、文化创意、动漫、演艺产业、文化企业融资对接交流等领域举办培训班。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