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光明日报》 来源作者:欧阳友权 来源时间:2017-12-11编辑人:文宣  发布时间:2017-12-11 10:19:39 浏览次数:

光明日报:网络文学创作并非“从零开始”

  谈起快速发展的网络文学,人们对网络创作所对接的文学传统,以及依托什么样的文化母体进行传承与创新似乎关注不多。事实上,网络文学传承中华文学传统,网络创作秉持中华文化立场,网络作品蕴含传统文学精神,不仅是对网络文学的一种期待,而且也是许多优秀网络作品的一种内在品质和一些网络作家的艺术追求。

  科技与人文的联手

  网络文学是伴随互联网的兴起而出现的一种新兴文学形态。数字化网络是人类的技术发明,而网络文学是基于人的主体创造。网络技术可以“无中生有”,网络文学却需要“技术联姻”和“精神传承”。有网络作家曾说过:“网络文学的父亲是网络,母亲是文学。”网络是当代高科技的代表,文学则是人文精神的体现,科技与人文在“网络文学”旗帜下达成统一。既然网络是技术化的产物,文学是人文性创造,网络创作就不单是纯粹的“技术操盘”,而是一种文学审美的价值创造和意义生成,离不开创作者特定的精神资源和立场站位。因而,网络文学创作同人类任何一种精神生产一样,不是白手起家、从零开始,也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而是在“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的创造”。

  网络文学虽然有些“另类”,但网络文学毕竟还是“文学”,它仍然需要赓续文学传统,学习前人经验,汲取人类文明精华,在继承中创造,始于“返本”而得以“开新”。不仅网络写作的语言表达、叙事方式、结构安排古已有之,许多网络作品的情节设置、故事桥段等各种文学要素也都能找到传统文学的影子,受益于传统文学千百年的艺术积淀。更为重要的是,这些作品的思想蕴含、价值营造、人文审美意义等观念层面的东西也无不渊源有自,可以从传统文学的文化母题中找到它们的历史基因。

  比如,明清时期的四大名著,《西游记》写神魔、《三国演义》写历史、《水浒传》写侠义、《红楼梦》写才子佳人,也可以说是类型化的长篇小说。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略》将《官场现形记》《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老残游记》和《孽海花》称之为“四大谴责小说”,就是一种类型小说的划分方式。网络上数量最大的幻想类作品如玄幻、魔幻、武侠、仙侠等,与近现代文学史上的金庸、古龙、黄易、梁羽生、温瑞安等人的武侠小说不能说没有渊源关系。《择天记》《巫神纪》《斗破苍穹》等众多热门小说展现的玄幻世界,建构出浩大磅礴的神魔或修炼谱系,均可在传统神话中找到源头。唐家三少、天蚕土豆、梦入神机、辰东、我吃西红柿、血红等网络作家,他们的作品受到众多网友追捧,其实正是传统武侠、玄幻小说阅读心理和欣赏习惯的一种延续。

  网络文学的变与不变

  文学是变化的,正所谓“若无新变,不能代雄”,特别是在急剧变化的时代就更是这样。不过,不管怎么变、如何新,网络文学终归还应该是“文学”,大凡是文学就该有一些属于文学的不变的东西。这个“不变的东西”是什么呢?多年前就有作家提出,网络改变的只是文学载体、传播方式、阅读习惯和表现方式,“不能改变文学本身,如情感、想象、良知、语言等文学要素”。也有学者旗帜鲜明地质问:“网络时代的文学,什么是不能少的?”给出的回答是:不同时代的文学或许各有其媒体技术方面的差异,但“体验、想象力和才华,及由此而生的独创”是真正的文学所不能少的。是的,对于文学而言,有许多东西确实是不能少的,如果少了,它就将不再是文学。

  事实上,积淀了数千年的文学传统,人们对什么是文学,什么是好的文学,怎样创作优秀的文学,已有公认的评判标准和经验。譬如,大凡是文学,不管是传统文学还是网络文学,都应该是一种人文性的审美行为,其所表现的都是人与现实之间的审美关系,网络创作绝不是单纯的技术操作,而是一种特定的意义承载和价值书写。再如,网络文学只要还属于精神产品,它就应该具有作为精神产品所必具的基本特点,都需要蕴含精神产品特定的品质,都处在特定的意识形态语境之中,都应该用正确的价值观反映这个社会的文化生活质量,影响人的精神世界,引导人们向善、求真、审美,能够启迪思想、温润心灵、陶冶性情。并且,新时代的文学创作,不管是传统写作还是网络创作,都需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反映时代要求和人民心声,做到“感国运之变化、立时代之潮头、发时代之先声”。这样看来,网络文学变化的是媒介载体,不变的应该是艺术品质;网络作品变化的是内容和生产方式,不变的是内容背后的人文立场和创作者的文学初心。

  这时候,积淀深厚的传统文学便显露出它执拗的身影——一方面,人类赋予文学的价值原点和意义模式,以及它那丰盈的艺术经验,需要在网络文学中得到传承;另一方面,网络文学要使自己成为一种富含“文学性”的文学,成为人类历史上的一个文学节点,就必须守正创新,在批判继承文学传统中实现革新创造。因为说到底,决定文学是否“文学”的不是它的入口和载体,而是文学性的含量。自古以来,文学的河床能够留存下来都是富含人文审美价值的作品,否则都将是过眼云烟。

  吸取传统文学滋养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历史条件下,网络文学要往前走、向上走,成为弘扬时代精神、凝聚中国力量的优质源头,离不开文化立场的主体定位,即对接优秀文学传统,传承中华文化精华,坚定文化自信,创造更多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体现民族文化精神、反映中国人审美追求,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有机统一的精品力作,使网络文学成为新时代中国文艺建设性的积极力量。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我们屹立于世界文化之林的坚实根基。历史上一代一代传承下来的文学传统和美学风范,诸如兴观群怨、言志缘情、畅神比德、知人论世、文以载道、气韵生动、迁想妙得、余味曲包、目击道存、意境神韵等,从古代神话到《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一直到现当代优秀文学传统,这一中国文脉对于网络文学创作不仅有用,而且有效,不仅不能终止于网络,而且应该在网络文学中得到传承和弘扬。“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网络文学从传统文学中吸取养分,必将促使自己从“高原”走向“高峰”,创造出“真力弥满,万象在旁”的新境界。

  诚然,相对于传统文学,网络写作更尊重读者的选择和市场认可。并且,面对网络和网络时代的新生活,传统文学的惯例和规制,也需要结合媒介变迁和社会发展予以调适,只能批判性地传承,在扬弃中创新。那些较为成功的网络作品已经为此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如较早的网络小说《悟空传》,其写作灵感源于古典名著《西游记》和现代港片《大话西游》,作者借用前者的故事渊源和人物关系,又提取后者的语言叙事方式,以古代西游人物演绎现代西游情节,对人物和主题进行创造性的时空转换,将原来一心朝佛的取经师徒脱胎换骨,还原成为有爱有恨有欲有求有苦有痛的“人”,巧妙地诠释了现代人对美好精神世界的追求与探寻。这正是对网络文学继承优秀文学传统、创造精品力作的一种诠释。只有“文学”,不见“网络”,以“文学”的品相消弭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的边界,这就是网络文学所要追求的目标。

  (作者:欧阳友权,系中南大学文学院教授)

您是第8304646位访客

版权所有:28365365.com备用维护更新:28365365.com备用办公室技术支持:山东大众信息产业有限公司

地  址:济南市和平路59号电  话:86568871邮  编:250000ICP备案:鲁ICP备09042281号-4